大众网记者 王玮玮 青岛报道
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后则腰村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后则腰琉璃”的第三代传承人崔书林,同时也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老支书,常年活跃在琉璃窑火与乡村发展一线。从窑火旁的学徒到乡村振兴的领路人,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,书写了一段“党建红”引领“琉璃亮”的动人篇章。
窑火淬炼传承心
1958年,12岁的崔书林拜师第二代传承人乔家胜、吴家旺,从此与琉璃结下不解之缘。他潜心学习,将乔家胜的釉料配制绝技与吴家旺的烧窑控温功夫融会贯通。
“师傅们常说,琉璃是‘火与土的艺术’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这份严苛成为崔书林传承路上的信条。1981年,在琉璃技艺面临断代之际,崔书林率先试制恢复生产,收崔如霞、马喜梅为徒,点燃了传承火种。1985年,他自筹资金建起琉璃厂,又陆续收下崔安平、冯军跃等8名徒弟,手把手传授雕塑、烧造、釉料配制全流程技艺。
如今,徒弟们已各有所成:崔安平自办琉璃厂,冯军跃攻克纯正孔雀蓝釉技术,崔红枝的人物塑形技艺精湛,他们已成为当地琉璃产业的骨干力量。
党建引领产业
1987年,崔书林当选后则腰村党总支书记。“当支书,不仅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,更要让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。”他深知,非遗传承离不开产业支撑,产业发展需要党建引领。
彼时的后则腰村,琉璃手艺沉寂,年轻人多外出谋生,对辛苦的琉璃烧制避而远之。崔书林提出“党员先学”。首期培训班上,党员崔如霞率先响应,坐到窑边苦练“釉烧”,即使双手红肿也未曾退缩。村民们看到党员手上的燎泡结了痂,渐渐被带动起来。
建厂房时,党员们带头搬砖运瓦,省下的钱购置了第一台电动搅料机。创业初期承接阳城博物馆修建任务时,崔书林带领党员在窑边守候三夜,直至第一片釉色亮丽的黄色琉璃瓦成功出窑——那光芒中,既凝聚着老手艺的精魂,也闪耀着党支部带领村民实干的力量。
任职期间,他推动“支部+非遗+农户”模式:定期组织琉璃技艺培训,经过多年艰苦创业,逐步建起4个古建琉璃厂、8个西式琉璃瓦厂,让全村近半数劳动力吃上“琉璃饭”;同步推进旧村改造,硬化道路、新建民居,使小山村蜕变为“琉璃特色村”。1999年,他被阳城县委、县政府授予“特级劳模”称号。
薪火相传向未来
2013年,年过六旬的崔书林回到红都琉璃厂,牵头成立“乔氏琉璃传承工作室”,继续收徒传艺。他不仅坚守“捏工细腻、造型逼真”的传统,更积极推动创新——将陶瓷釉色融入琉璃,使釉面更显浑厚富丽;带着作品亮相上海世博会、深圳文博会,让后则腰琉璃走向全国。他还推动非遗进校园,接待大中小学生实践学习,整修古旧窑址作为历史遗产保护地。“琉璃要活在当下,更要传给后代。”
如今,崔书林的徒子徒孙已达数十人,形成“四代同堂”的传承谱系,后则腰琉璃正从乡村窑火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从窑口到村口,从传承到创新,崔书林用一生践行着“传承不守旧,创新不忘本”的信念。那窑火中跃动的,不仅是琉璃的流光溢彩,更是一名老党员、老传承人的初心与担当。
金斧子配资-金斧子配资官网-专业配资炒股-股票配资论坛在哪里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